國務院公佈第三批《國家級非物質世界文化遺產名錄》,本澳民間傳統節慶活動“南音說唱”、“道教科儀音樂”及“魚行醉龍節”三個項目成功列入名錄。目前,本澳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已達到六項,文化局期望今後繼續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,鼓勵民間團體發揮力量,使非遺項目得以傳承和發展。“南音說唱”、“道教科儀音樂”及“魚行醉龍節”分別由澳門博物館、澳門道教協會和澳門鮮魚行總會提交申報文本,獲研究澳門民間非物質世界文化的學者及多位專業人士參與協助,文化局於二○○九年九月向國家文化部呈交申報文本。特區政府鼓勵民間團體進行項目申報,今次入選的項目中有兩項首次有民間團體作為保護機構,成績可喜。文化局局長吳衛鳴表示,三項本地珍貴的文化藝術列為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,足以證明澳門擁有豐富的非遺資源,值得全體澳門市民感到高興和鼓舞。本次入選的三個項目,分屬不同的非遺組別,突顯出本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樣性。澳門還有類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保護,文化局呼籲具備項目條件的協會或個人今後積極進行申報,並與特區政府一起合力做好保護責任。南音說唱今次入選的項目“南音說唱”,是一種流傳於珠江三角洲的民間曲藝,以說書形式傳唱,當時的說唱者以盲人為主,內容多反映社會底層人士的無助困境和飄泊心緒。二十世紀五十年代,澳門綠邨電台在節目中常廣播南音,每個故事長達數月,是南音在本澳最普及的傳播期。時至今日,這種說唱藝術已經式微,但它獨有的地方特色及其文化藝術價值已經受到人們廣泛的關注、認識和充分肯定。道教科儀音樂“道教科儀音樂”是道教法事儀式中運用的音樂,也是民族傳統音樂的組成部分。二十世紀初被引進澳門。經過二百多年的流傳發展,現已成為極富澳門本土特色的宗教音樂。早前澳門博物館特別舉辦《道韻天音》澳門道教科儀音樂展覽以宣傳此一文化。
魚行醉龍節“魚行醉龍節”是澳門鮮魚行獨有的一項民間傳統節慶活動,在每年農曆四月初七,澳門的魚業居民會舞龍祈福,圍檯進餐,形成“龍船頭長壽飯”傳統。農曆四月初八則舉辦傳統祭祀和舞醉龍習俗節慶活動。活動吸引社會上不同階層廣泛參與,現已成為本澳一項富影響力和凝聚力的民間傳統節慶活動。
另外,文化局今年將對四個申請列入澳門非遺的項目進行評審,其中兩項是土生葡人項目和兩項為中國民俗項目,這充分體現了澳門的多元文化特色。而目前,已經列入國家級非遺的項目除了上述三項外,還包括粵劇、涼茶及澳門神像雕刻。
週一, 05 九月 2011 11:13
作者為
editor
澳門三項目成功列入國家非遺名錄

-
MACA第七張合輯
2018-12-23 16:32:28
-
愛是永恆(當所愛是你?!?)
2010-03-12 02:18:13
-
秋季沙龍徵集作品
2020-07-14 16:09:26
-
此時此刻 最好的禮物何嘉茵
2017-08-31 16:56:44
-
第十屆澳門文學獎獲奬名單
2014-01-21 22:37:26
-
澳門國際機場吉祥物設計比賽
2017-07-11 16:07:17
-
澳門漫畫挑戰擂台2021接受投稿
2021-03-12 16:06:39
-
澳門知識叢書《澳門與嶺南畫派》
2013-05-31 22:24:00
-
澳門書畫聯展徵件
2021-06-20 16:04:05
-
中小企利息補貼加快審批流程
2025-07-21 08:21:20撰寫在 週一, 21 七月 2025 16:21
-
國際粵方言研討會徵稿
2025-07-21 07:38:11撰寫在 週一, 21 七月 2025 15:38